“察理”观察 从机器人的“深圳翻腾”看“最好”城市的“造人”雄心
来自深圳南山区的众擎机器人发布了一段视频,在全球科技界掀起了轩然:世界上首次有人形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前空翻的壮举。这一看似简单的跳跃动作,实则标志着与阿波罗登月相媲美的技术飞跃。正当人们还在为机器人摆脱僵硬步态而惊叹不已时,深圳已经凭借“特区速度”,改写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篇章。
同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了“打造最好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展示了深圳在AI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宏伟蓝图。拥有超过2600家AI企业、45亿元政策资金池和十大AI产业集聚区......这些数字清晰地勾勒出深圳作为“硬件硅谷”的强大实力。
据悉,4个月前,众擎机器人首次用优雅直膝步态结束了人形机器人弯腿屈膝小碎步的现状。据研发团队介绍,机器人前空翻,这比奔跑更能展现这款机器人的本体硬件潜力和算法实力。因为人类都具有跑步技能,但是1万个跑步的人中,未必能挑出一个能完成空翻的。这一突破,使得南山区相关领导在朋友圈为众擎点赞。当7家深圳企业跻身摩根士丹利机器人百强榜单时,外界才开始注意到这座城市正在酝酿的一场产业革命。这些上榜的企业涵盖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包括核心零部件(如兆威机电的微型驱动系统)、传感器(如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控制管理系统(如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以及腾讯等企业在AI领域的贡献。这充分表明,深圳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高地,更在全世界内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
深圳通过2600多家AI企业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既有像腾讯混元、华为盘古这样的大型基础模型作为支撑,也有思谋科技这样专注于工业质检领域细节识别的公司。更有趣的是汉阳科技的例子,此公司在不下雪的深圳研发出了畅销欧美市场的扫雪机器人。这种顶层有灯塔引领、中层有企业集群、底层不断涌现新创意的结构,为人形机器人的进步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上午下单、下午送达”的硬件配套体系,为深圳的科学技术创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当海外团队还在为定制传感器的交货期而焦急等待时,深圳的工程师们已经迅速完成了五代力控模块的迭代。这种高效得益于由34家上市机器人企业构成的精密网络,每一个关键组件都有至少三家供应商可供选择,形成了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共同体”。
深圳正在将整个城市打造为人形机器人的试验场。从福田中心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到盐田港的无人集装箱装卸;从华强北电子市场的智能巡逻机器人,到南山科技园里的全天候AI咖啡师……这种开放式的场景策略,让人形机器人得以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极限测试。
发布会传达的信息明确而有力:深圳正通过实质性的财政支持来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最高可达60%的‘训力券’补贴、100亿专项产业基金、45亿元年度政策包”——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政策工具组合。
对于那些需要大量GPU资源和高昂电费的大规模模型训练,政府直接补贴硬件投入,将企业的最大负担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通过设立关键技术攻关悬赏制,鼓励企业攻克难关,如优必选在灵巧手研发方面的进展和逐际动力在关节电机上的突破都因此获得了明确的商业化途径。这套政策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能弥补短板又能强化长板,展现了政府与市场协同工作的智慧。
随着中东资本对众擎机器人的巨额投资,这条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然而,在这场狂欢之中,深圳的产业领导者们保持了异常的清醒。
尽管鹏城云脑III可提供每秒200亿次的计算能力,但要达到具身智能所需的实时决策水平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处理复杂指令的延迟约为200毫秒,而人类仅需50毫秒。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深圳技术大学与华为共同建立了未来技术学院,致力于研究神经形态计算芯片,旨在跨越最后的“毫秒鸿沟”。同时,为实现商业化普及,深圳企业正在通过降低材料清单成本等措施,努力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化进程。由此可见,我们距离真正的人形机器人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虽然技术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实现更自然、智能、安全且适应多种环境的人形机器人方面,仍需克服众多挑战。
随着慢慢的变多的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深圳正朝着打造一个既具前瞻性又富含人文关怀的人形机器人未来迈进。这不仅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梦想,更是全人类对于智能未来的共同期待。在深圳,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崛起,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次深远探索。